一、醫學教育及專業培訓
在美國,一名成功的專科醫生往往需經歷以下5個過程:普通的本科教育;醫學院醫學生教育;住院醫師培訓;專科醫師培養;晉升專科主治醫生,成為某一醫院的正式雇員。前后約需15年時間。美國的醫學教育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教育體系,在進入醫學院之前,醫學生已經修完了大學本科所需的課程,包括語言,數學,生物,化學等。待通過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之后,方有資格申請進入醫學院。醫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畢業之后,獲醫學博士學位,但要想行醫,還必須參加全美醫生熱照考試,并選擇一所好的醫院完成自己的住院醫生培訓和專科技能培訓。一般需5~8年不等,最短的是家庭醫學,最長的是胸外科和腦外科。與國內不同的是,此階段他們并不算醫院的正式員工,僅僅是在這個醫院完成他們的培訓而已,但可以拿到一定的工資,一般在4-8萬美元/年,之后通過上網(占77%)或老師推薦,進入某一醫院成為正式員工。如果在名牌醫院接受培訓,在找工作時就有利得多。這時你要是以為經過以上磨難之后終于可以萬事大吉,專心賺錢的話,那就很危險了,隨時有被淘汰的可能,他們仍必須每年積累持續醫學教育學分,以及每10年1次的專科再認識考試,一直伴隨著你到決定退休不干為止。如此嚴格的醫學教育及專業培訓,目的不是為了行業壟斷,而是為了保證醫療質量,強制性地使臨床醫生對日新月異的診療知識得以不斷更新,用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診療手段服務病人,服務社會。
二、醫生待遇及社會地位
在美國誰都愿意做醫生,不像中國,醫生的后代愿意從事父母職業的不足20%,反過來,在美國近80%的醫生后代愿意做醫生,只是他們的孩子常可能說:“我沒有我父親的本事大,進不了醫學院”。在美國沒有能力的人是不敢考醫學院的。想成為醫生,首先是經濟上的動因,美國醫生屬于高收入階層,一個普通醫生每年薪水可達十幾萬美元,好一些的醫生一年收入有二三十萬,高風險的手術醫生可以掙到四五十萬。在美國一般家庭平均收入不到4萬美元。但醫生是很辛苦的,他們每周有50-70小時的工作時間,夜班必須隨叫隨到,周末和節假日還要值班。一個普通的內科醫生每天早上5-7點鐘開始上醫院查房(病人往往是分散在各病區的),然后開始門診,提供病人一 對一的服務,有義務回答病人的任何咨詢。下午4-5點鐘左右結束門診,還要面對大量的文字工作,諸如各種表格,保險公司要的醫療信息以及與其他醫生交流所需的信件,回復病人提出的各種問題,包括化驗結果的解釋、藥物的副作用、新藥的使用及新的癥狀處理,所有這些都無償占有醫生的時間。手術專科醫生所花費服務的時間則更長,他們常常早晨6點鐘就進手術室參加手術,主刀醫生常必須從手術開始堅持到手術結束,并簽字說明此手術是本人所做,否則,醫保就不承認手術費用。想當醫生的另一原因是社會地位非同一般。美國社會對醫生非常尊重,認為他們的學識是普通人達不到的,所以給予了他們很高的經濟回報。他們生活上十分優越,感覺上很好,所以也十分自律,十分注意自己的行為和形象,十分樂于奉獻,熱衷于做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。在美國,有時醫生還是一個“特權階層”,假如某個場所,某項活動,某個機構或辦公室,一般人不讓進,但是如果你告訴他你是某某醫生,他們很可能就讓你進去了。久而久之,形成了較好的醫德傳統和整個社會對醫生極其尊重這樣一種文化。
三、同事協作及醫患關系
在美國,醫生的人文修養很好。他們常常愛好廣泛,對文化、社會、心理這些學科保持著濃厚的興趣。一位外科醫生,他可能會給《紐約時報》寫專欄,也可能是搖滾樂迷,自己會吹小號,也可能是一名足球或藍球隊員。他們十分善于交流和溝通,善于在工作中配合協作。我所師從的Patterson教授是一位世界頂尖的肺移植專家,是大外科的主任,但在肺移植過程中,只要能預先確定此病人需要體外循環,他必定會請心臟外科專家來參與,其實并不是他沒有這種能力。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夜里12點左右,進行常規雙側肺移植,第一側肺移植很順利,當移植第二側肺時,突發肺動脈高壓、右心衰,心臟在幾分鐘之內隨時會停止跳動,他一方面通知心外科專家到位,同時應用自己嫻熟的技術快速建立體外循環。待10分鐘后心臟科專家Lowton到場,體外循環已經建立,我們發現他不停地打招呼,說明病情的危急并請他上臺指導幫助,由此可見,他們既分工明確,又配合默契,一切為了病人的利益。另一方面,多科合作也是經常的。例如做肺上溝瘤,盡管胸外科僅需做上肺葉切除,技術難度不大,然而,此腫瘤常常侵犯胸廓入口的大血管及上段胸椎椎體,所以做這類手術時都會是胸外科、血管外科、骨科聯合上臺,完成各自專科的手術,最大范圍切除腫瘤,減少手術并發癥。實際上術前多科討論,術中發揮各專科優勢,多科協同作戰,既是對病人負責,也能加強各自學術上的交流和關系的融洽。
在美國,醫患關系也十分友善,醫生十分同情關愛病人,“不是親人,勝似親人”的場面,隨處可見。病人在門診都是私密性較好的一對一服務,醫生不厭其煩地解答、檢查患者,一般初診約45分鐘,復診約20分鐘左右,遇到復雜病例可能時間還會延長。病人都知道,如果需要,他們有權利占用醫生更多的時間。在美國,看病實行預約制,“預約”本身就是為了保證醫護人員有足夠的時間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務。美國的醫學院非常重視培養醫生要善于與人溝通,要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,特別是與患者的溝通。聽說有這樣一個笑話:在一所精神病院里,一個病人拿著厚厚的電話號碼簿給他的主治醫生看,并說道:“Dctor,我的劇本終于出版了”。醫生親切地對他說:“恭喜你,只是你劇本中出場的人物是不是太多了點?”這雖然是個笑話,卻很能證明醫生的睿智與幽默。
四、醫療收費及事故保險
在美國醫療收費的高低是有嚴格標準的,醫療保險公司通過CPI(消費價格指數)和ICD(國際疾病分類編碼)系統,限定了醫生對某種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一切程序所能收取的最高費用。醫生必須嚴格記錄對每一病例所做的一切,證明其符合所使用的診斷編碼;必須在文件中清楚地記錄病人的主訴、現病史、既往史、家族史、社會史、藥物過敏史及病人現用藥物,同時要對病人身體的至少十個系統作出復審。體檢部分則必須包括病人的生命體征,符合編碼所要求的各系統的檢查及專科檢查,還必須對病人作出必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,并提供相關的檢查及治療建議。有時盡管已經嚴格執行CPI和ICD編碼系統的規定,也不一定能保證從保險公司得到所索取的款額,原因是美國現行醫療保險體系是以統籌保健為主要模式,而非傳統的按服務收費。因此,在我所學習的巴恩斯醫院專門設立了醫療記帳公司,有二十多名醫療收費專家服務其中,以保證能向保險公司或個人索取到服務費。目前美國約60%左右的人的醫保都屬于此種類型,醫院要想生存就必須接受統籌保健這種模式,也許這也是一種壟斷吧。在此模式下,醫保公司一方面與醫療單位簽約以保證病人的來源,要求投保的病人只能在他所指定的醫院就診,另一方面還規定病人要看專科醫生必須經
閱讀排行榜
編輯推薦